37-top_img.png

盘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09-10 浏览次数:795

2016——2020未来五年,是盘山县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全面转型的关键五年,着眼我县“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远发展,深刻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新要求,牢牢把握盘锦市转型发展新特征、新任务,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发展实践,立足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有序释放可以发挥的综合优势,科学制定顺应时代要求、符合盘山实情、体现人民愿望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更具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美丽新盘山,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和社会取得阶段性新成就

(一)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成果

“十二五”时期是盘山艰苦奋斗、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全面转变发展方式、走向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也是发展速度最快、产业结构最优、招商引资最多、项目建设最好、民生改善最大、政府工作效能最高、改革创新最显著、取得成果最辉煌的五年,在盘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于盘山发展大局,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改革稳定的艰巨任务,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主题,全面推进“一城两区”三大板块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具有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十二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3%。三次产业比例日趋合理,达到26:46:28,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评价排名在全市中位居前列。

实现经济结构布局的新调整,明确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方向。着眼于“一城两区”的发展格局,构建多点多级支撑发展的底部基础,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的服务业集聚区和两经济区为核心的工业集聚区、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发挥核心区、集聚区的重要脊梁作用,形成盘山的三大经济支柱。新县城已经成为全县的政务、商务中心,核心作用日益凸显。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全面完成了向西扩展,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建成区域面积19.45平方公里,入驻各类企业132家,全省6个“县域经济示范产业集群”之一,被省政府列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荣获“全国县级成长性百强园区”称号。高升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提速,农业示范作用已经显现,规划起步区面积已达33.92平方公里,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区。我县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发展和改革试点。确立了盘山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

实现多元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了优势明显后劲十足的产业新体系。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壮大。狠抓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发展,全力破解企业原料、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瓶颈,大幅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全县具有拉动作用的规模企业发展到148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科技创新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攻克了一批重点领域产业技术难题。名牌品牌战略有效实施,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企业达到17个,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土地规范流转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品牌价值迅速提升,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0家,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突破10亿斤,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碱地系列农产品种养规模不断扩大,河蟹、泥鳅鱼实现规模化养殖,认养农业、休闲农业迅速兴起。河蟹养殖荣膺“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称号,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河蟹)质量安全示范区,被省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河蟹产业示范县。服务业活力增强,经济贡献率明显提升。现代物流快速推进,兴隆石化、香港宏安、顺丰速运等企业成功入驻,胡家河蟹市场、高升商贸区等专业市场功能不断提升,盘山的辐射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盘锦网商会跨界电商商务平台开通,全国首个“七位一体”的全球化电商外贸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拓宽了经济发展新渠道。旅游业彰显品牌和特色,绕阳湾景区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农耕文化博物馆群晋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乡村特色、民族特色休闲旅游打造了盘山旅游洼地,种石源文化产业园成为全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辟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小企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县新增小微企业249户,“创业大厦”签约入驻小微企业8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成为全市功能最完善、设施最齐备的小微企业孵化平台。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持续深化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办公楼、医院、学校、客运站等全部投入使用,成功引入大伙房水库优质水源。建成了环境优美的沟盘运河、太平河景观带。多元化投资的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五个乡全部完成了撤乡建镇,达到示范镇标准,每个村都拥有一个标准化超市、一座燃气站、一所公立卫生所、一个大众浴池、一个文体广场(“五个一”工程),启动了不间断供水和备用水源工程,村容镇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农村居民全部受益。教育事业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学前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达标县。“两基”工作荣获全国先进称号,实现了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目标,首批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验收。中等职业教育成为辽宁省示范职业学校,华发国际学校实现了民办教育从无到有的新跨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县医院实施了成功搬迁并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全部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能力进一步提升,累计完成各类技能培训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城乡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困难群众的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得到了相应解决。完成保障房、廉租房建设和危房、棚户区改造任务。启动敬老院区域整合,提高了低保、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各类社会弱势群体得到了有效救助。交通事业蓬勃发展,成为省级农村公路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被列入省级生态县(区)。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文体活动场所覆盖了村镇。科技、广播电视、计划生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服务、档案管理等其它社会事业也得到同步发展。展现了人人享受小康的和谐、稳定、发展的新画面。

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新转变,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得到了切实加强,简政放权力度加大,在全省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投资与服务更加便利化。全面承接市政府下放权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政府投资项目,启动了高升污水处理厂PPP项目。全面推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实现了便民便企的“一站式”服务,项目审批由324天缩减到25天。启动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确保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健全了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制度,确保了政府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议案和提案办复率达到100%。狠抓安全生产,整改135处输油气管道隐患,杜绝了重大事故发生。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加大了治安管理,强化了交通违法整治,加强了消防监督管理,连续获得省级平安县称号,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稳定环境和秩序保障。

“十二五”时期,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戮力创新,积累了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为“十三五”实现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空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和制度基础,也为盘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十三五”时期盘山转型发展的内外环境和发展基础

“十三五”是盘山实现转型发展、释放积累优势、走上发展新路的关键期和决胜期,全县必须把握发展的大形势,立足自身实际,走出一条发展新道路。

“十三五”时期国际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全球经济稳定复苏依然缓慢且存在变数,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源环境成本约束加大,支撑高速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但是,随着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我市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战略部署,将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有力支撑。

历经十几年积淀,全县发展的基础雄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良好的政策环境、丰富的资源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层次分明的经济结构拓展了盘山发展广阔的空间。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制约经济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不高,主导产业链条延展不够,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还有差距,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任重道远,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综合分析,“十三五”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将持续较长时期,有条件加快经济强县建设的步伐,我们要主动适应、引领和把握这个新常态,刻苦耐心,开拓创新,走出全面发展全面转型的新路。

二、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繁荣、富庶、文明、民主、和谐新盘山

(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认识适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落实“四个着力”、实现全面转型、走向全面发展为主题,贯穿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生态强县主线,坚守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大底线,力推深化改革、做强企业、创新创业三大举措,强力推进沿海开发开放、城乡一体化、和谐盘山建设三大任务,依托“四个驱动”的驱动力,积极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盘山特色、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明显的发展新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繁荣、富庶、文明、民主、和谐的美丽新盘山。

(四)奋斗目标。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实现盘山全面振兴,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发达县级行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幅度与经济增长相匹配,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50∶30,“一城两区”优势更加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基本建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城市。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开放发展向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转变,两个园区成为对外开放新平台,构筑形成“一城两区”战略布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人才引领发展作用更加突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更加强劲。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体经济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人民群众更加幸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收入水平持续走在全省前列。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产品多元化有效供给。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人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社会持续和谐稳定,蝉联全国“平安县”。打造宜居新家园,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

(五)发展导向。“十三五”时期必须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向好发展,提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走向全面发展。

——推动发展理念向全面发展转变,着眼人民生活质量。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奋力实现有质量的速度、有深度的改革、有福祉的发展。

——推动发展动力向混合动力转变,瞄准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顺应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趋势,统筹推进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等方面创新,让投资和创新共同发力,实现空中加油、行进中更换发动机。

——推动结构优化向竞争力转变,立足“一席之地”。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立足国际国内产业布局和分工,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发展实体经济为根本,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化经济、产业和产品结构,让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

——推动开放格局向资源配置转变,打造活力市场。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从问题出发倒逼改革,积极建设有为政府,全面形成有效市场,从改革切入促进开放,丰富双向开放内涵,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从放活市场中找办法、找台阶、找出路。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建设绿色家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美丽盘山建设,实现转型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发展布局向城乡一体转变,迈向普遍幸福。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推进现代城市与宜居乡村一体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战略支点。“十三五”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的要点重点,通过关键环节的把握和突破,带动全盘的活跃和发展,实现未来五年的全面进步。

——持续深化改革。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立足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储备更长远发展势能。

——做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加快转型发展的压舱石,是强县之本、富民之基。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夯实安身立命之本,形成大项目强力支撑、小巨人企业日渐成熟、楼宇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姿态。

——厚植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之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支撑。必须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热带雨林系统,最大限度地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发展动力逐步转换。

——坚持城乡一体。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全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本路径。必须着眼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步伐,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统筹协调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强化社会治理。社会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建设平安盘山、法治盘山,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盘山长治久安。

——植根过好日子。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百姓持续增收,坚持政府提供基础性保障满足基本需求、市场创新供给满足高层次多元化需求,办成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全县人民普遍感到幸福并引以自豪。

三、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改革,以一城两园建设为重点打造盘山开放发展新高地

坚持开放发展,突出深化改革治本之策,走城产园融合发展之路,继续举全县之力推进主城区和两个园区开发建设,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建成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导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七)有效推进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进一步完善多规合一的控详规划,科学谋划城区扩展布局。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尊重自然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动力,提高城市的全局性、系统性、发展持续性和宜居性。在宜居、宜商、宜游、宜乐的协调上寻求最大公约数,突出水乡特色,彰显田园风格,打造绿水环绕、绿荫环抱、林楼交错、生态友好的北方精品县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道路网络与公交线路网络,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镇村的完善交通体系。加快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建设,利用好地下地上空间资源,形成海绵城市效应。健全消防、防洪、防雷、抗震和人防等设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加强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绿色低碳理念。结合城市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滨河绿地,构成点线有机融合的城市绿地景观带。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中心商业区、商贸会展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园区、地热休闲带为核心,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格局,提升服务业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区数字化、宽带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全覆盖,提升城市管理和文明化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10万人,绿化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八)不断提升北方新材料产业园承载能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总体功能,切实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依托辽河油田的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资源,发挥“全国县级成长性百强园区”优势,重点发展塑料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和仓储物流业四大支柱产业。依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丰富的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树脂等通用塑料原料优势,重点发展高性能改性塑料、工程塑料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添加剂等相关产业。以承载工业新型化发展,担当工业创新发展的龙头为战略,壮大以康泰集团、金田集团、见龙机构、北方化学、升阳包装、远孚化工、森阳高压胶管等大型企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将园区发展成为集塑料研发、塑料原料生产、塑料加工、再生塑料、合成橡胶加工等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化工和塑料新材料生产基地。到2020年,园区企业总数达180家,规模企业达到60家,产值300亿元,税收5亿元。

(九)发挥高升经济区农业示范区比较优势。以承载农业现代化建设,担当现代生态农业龙头为战略,建设“宜工、宜农、宜商、宜居、宜游”的经济园区。宜工方面,发展现代健康产业与轻工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重点发展畜禽、果蔬、水产品、水飞蓟制品、食用菌、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装备、食品加工机械、通用航空等。宜农方面,重点发展种业繁育、植物工厂、设施棚菜、立体生态稻田种养等。宜商方面,依托京沈高速公路、沈盘疏港铁路、历史文化遗址等优势,发展集蔬菜果品交易、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农资交易、物流配送及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区,发展以运输、装卸、配送、仓储为主的物流集聚产业基地,带动农家乐、旅游观光餐饮大排档等产业发展。宜居方面,建成“六通六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功能完善的农民新村,发展公办、私人养老院,规划低密度高档住宅区域等。宜游方面,围绕森林公园综合开发建设,依托八一水库自然水域,整合本地区旅游资源,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建成八一水库至森林公园休闲景观带特色观光旅游长廊。到2020年,产值达到200亿元,税收4亿元。

(十)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格局。坚持一城两园的空间布局,承接东北再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等政策性产业发展部署,积极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动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寻求开放,在“一带一路”中谋划开放,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进一步完善两大园区生产生活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项目承载力,加速产业集聚,提高园区投入质量和产出效益。探索推行“审批不出、收费不进、检查不到、服务不离园区”的“四不”管理模式,推动“园区管委会+园区开发建设集团公司”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园区充分的发展自主权,强化园区发展经济和服务企业功能,增强园区投资吸引力。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技相结合,创新招商方式,延展招商触角,重点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内资招商,围绕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开展外资招商,围绕台湾、昆山等地区开展台资招商,努力打造承接塑料新材料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全面推进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型外贸模式。重点拓展新兴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境外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参与到“一带一路”产业发展中去,支持建立海外销售服务基地。

(十一)全面深化改革。立足增强发展内生活力和动力,以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为导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体制机制转型。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工作力度,健全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推进权力运行标准化程序化公开化,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加强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完善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限。建立全市统一的大数据服务中心,整合网上审批资源,完善网上审批系统,制定县、镇(街道)网上审批办理事项目录,全面实现网上审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加快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保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缩小市场主体投资审批、核准、备案范围,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实行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完善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强化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和资金监管,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机制。优化政府性债务结构,强化风险管控。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如期完成“营改增”改革扩面工作。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投资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条件。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全面实行“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制度,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放宽注册资本和场地准入条件,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程序。加快整合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县镇征信平台,建立企业经营异常记录制度、“黑名单”管理制度和综合评价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整合优化执法资源,推行部门协同监管、随机抽查监管。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探索差别化土地供应和地价政策,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创新国有资本投融资运营平台,促进“资源—资产—资本—资金”高效转化。加强财政专项资金股权投资管理,设立小微企业过桥贷款基金、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等,并引导设立多支子基金,多渠道募集资金助力转型发展。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挂牌或到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支持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灵活运用股票、债券、可转债等方式再融资,充分运用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区域集优债等新兴融资工具多渠道融资。

四、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以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有竞争力的重点企业为重点走出协调发展新路子

坚持协调发展,抓住结构优化关键之举,坚持“加减乘除”一起做,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提升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更加优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十二)加快工业新型化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促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塑料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华锦丰富的塑料原材料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辽宁北方塑料新材料产业园向高端化发展,打造绿色塑料新材料产业新基地。按照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要求,引导生产要素集聚,推动园区外的新材料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集聚,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以金田塑业、龙光工程塑料、康泰塑胶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性能改性塑料、工程塑料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添加剂等相关产业,积极发展特种工程塑料新材料产业,控制好新材料行业总量,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瞄准国内外市场,积极引进高端塑料新材料产业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到2020年,实现塑料产业的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打造知名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塑料加工、研发于一体的重点产业基地。

加快建设具有领先水平的装备制造、建材产业基地。加快完善载体功能,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相结合的装备制造行业,增强产业园的专业园区承载力,全力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配套服务功能,增强园区投资吸引力。重点发展通用航空、特种车改装、建筑机械等产业,提高重点装备自主化水平。以发展清洁、环保、高科技含量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等新型防水材料的绿色建筑材料。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装备制造企业和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企业,推动向产业升级、产品提档的转变。到2020年,实现装备制造产业和新型建材产业从低端向高端的全产业链整体升级,打造全省领先的装备制造和建筑新材料产业基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特点鲜明的新兴产业。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鼓励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清理僵尸企业,加快淘汰、限制、转型一批小沥青、小炼油、小化工、小铸造等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节约资源和腾退发展空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大幅提高。

(十三)加快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

加快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发挥县域内物流集聚区的作用,构建石油化工、特色农业等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全力推进盘山现代物流集聚区、盘山新城中心商务集聚区、盘锦(胡家)水产品物流集聚区、盘锦(高升)商贸流通集聚区、盘锦(沙岭)粮食物流集聚区和盘锦(古城子)蔬菜物流集聚区六大集聚区规划建设。推广应用可视化货物跟踪、立体仓库、甩挂运输等新技术,完善商品集散仓储、流通加工、物流配送、检验检测、批发交易等一体化服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创新物流管理与服务模式,培育创建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

促进生态旅游业提质增效。以天下奇观红海滩为依托,发挥重要的铁路、公路节点优势,加快推进绕阳湾湿地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制定规划和拦河蓄水等基础工作,打造盘山湿地旅游品牌,带动休闲农业、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合理利用地热温泉、八一水库、甜水湖等水系资源,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运动游乐、养生保健等为主题的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完善种石源、博物馆等文化项目设施,开发苇编草艺等地方特色工艺美术旅游纪念品,加快特色旅游产品购物中心和专题博物馆建设,积极打造辽河系列特色餐饮品牌,培育和发展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和专业旅行社等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好民俗节、采摘节、冬捕节等活动,积极打造具有盘山特色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积极执行金融体制改革政策,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支持村镇银行增设营业网点,加大对农业和小微企业服务力度。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综合利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租赁、信托等金融产品和工具,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融合创新,增强电子网络金融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建立企业财务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依法整治金融秩序,优化金融生态。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坚持创新供给引领消费,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推动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更好满足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优化房地产业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多元地产,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新县城商贸区建设,促进专业市场集群持续健康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展“互联网+传统商业”模式,培育一批连锁经营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完善“多彩夜生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节日经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依托市会展中心展会,将塑料新材料、大米、河蟹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加快实施县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创建省级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推进镇域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农村宽带、无线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下乡进村入户。强化市场主导、政策引导,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发展居民和家庭、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服务产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十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打造精品农业,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水田节水改造增效工程,增强八一水库、红旗水库的蓄水能力。完善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控体系,构筑市县镇三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控网络。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体系,推动争创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组建一批农技服务、机械作业、良种繁育、专供营销等专业化公司,推进本土著名优质物种的育苗养殖技术开发,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服务能力。

增强优势农业竞争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耕地保护,实施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减少旱田玉米种植面积,促进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力争达到20万亩以上,建成一批省级设施蔬菜标准园区。实施河蟹产业“提质工程”,巩固“中国河蟹第一县”地位。泥鳅鱼养殖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建成“全国泥鳅产业发展第一县”。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碱地系列”“两和水系列”“苇塘系列”特色农产品,跟进做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报批工作,打造粳稻、河蟹、碱地柿子、泥鳅鱼等全国知名区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推进高升经济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价值链,提高粮食、稻草、芦苇、果蔬、水产品等精深加工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建立大型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县级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创建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打造辐射东北地区的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有序发展认养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都市型农业。

五、着力鼓励创新创业,以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和楼宇经济为重点建立创新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把握创新驱动决胜之宝,统筹推进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等“七个创新”,营造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搭建载体和平台,抓实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亿元楼宇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十五)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增强政府调动和优化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协调会商制度,完善项目遴选及决策流程,吸纳有关方面专家参与科技创新重大决策论证。建立全县统一的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和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对科技计划实行全流程痕迹管理。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离岗到我县创业或到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取酬,支持大学生创办科技型小微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利申请绿色通道,促进知识产权交易便利化。深入实施《盘锦市小巨人企业发展六年行动计划(2015—2020)》,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到2020年,全县科技小巨人企业力争发展到100家以上。

(十六)营造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环境。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活动,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大型企业和科技孵化机构等在我县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活动,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见习(实习)基地,鼓励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性和综合性科技服务,培育一批骨干型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强化对创新成果在孕育期、初创期的投入,建立创新成果基金和奖金制度,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七)优化创新创业布局。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推动功能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融合,大力扶持众创空间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创业基地,融入全市“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阶梯型孵化体系。到2020年,培育出完整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成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引导增加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自建企业实验室、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加快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和高端产品。要建立一批规模适度、要素集聚、功能完备的“园中园”,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承载区。到2020年,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5%,科技贡献率超过60%。加快楼宇开发建设和改造升级,促进总部经济、物流配送、中介服务、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特色楼宇发展,到2020年,培育发展楼宇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

(十八)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全面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大力发展分享经济,丰富创新创业组织形态。引导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等打造创新创业载体,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初期创业者提供低门槛的创业支持。发挥网络平台作用,鼓励各类大中型企业与研发机构将部分设计、研发任务进行分发和交付推动融合创新,促进企业聚集跨区域产能满足产品订单需求、降低运输维护成本,有效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推动交通出行、快件投递、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利用互联网高效对接供需信息,激发社会创业动能,拓展企业市场空间。探索建立众筹融资平台,引导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实物众筹募集初创资本,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网络借贷平台,为创新创业投融资双方提供借贷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服务。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美好愿望

坚持共享发展,筑牢民生改善稳定之基,从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服务便利化入手,坚持政府提供基础性保障守住底线、市场创新供给满足高层次多元化需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实现社会转型。

(十九)促进城镇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完善新县城总体规划,推进新县城建设进程,提升品位和档次,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重点提升重点镇建设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创建宜居格局,加快产业集约、要素集聚、人口集中,向大型城镇发展。巩固好宜居乡村建设成果,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客运公交、通讯等城乡一体化,建立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水平,打造宜居乡村建设升级版。全面提升城乡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为盘锦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助力,并积极创建一批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二十)强化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坚持以优化网络布局、完善综合配套、提高智能化水平为原则,高标准推进市政、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协调的高效便捷、功能完备、保障有力、互通互联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利用疏港铁路建设,科学规划打造物流经济。加强互通互联的大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增加与市区公交车辆,积极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完善城乡间综合客运枢纽、公交停车场和回车场站建设。加强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防洪、绕阳河湿地蓄(调)水、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加大农网升级改造力度,提高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全面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

(二十一)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坚持富民优先,不断增加社会就业和居民收入,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创业培训。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展农民农业内部挖潜、非农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4.6万元和2.1万元。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做实城乡统筹的保障接轨工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标准。建立新型社会救助联动机制,强化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困难职工等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和临时救助水平,加大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力度。高标准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好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生活改善工作。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二十二)促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便捷化。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计划扩大公办幼儿园数量,不断提高普惠制民办幼儿园的覆盖范围;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特色高中、综合高中,早日普及高中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强教育援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设施功能,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丰富内涵的辽河口文化品牌。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城乡群众共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公共卫生保障体制机制,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大病救助机制,不让一户家庭因病返贫;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构建多元办医格局,优化医疗服务资源。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体系,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育发展体育产品生产和中介服务企业,扩大体育设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供给。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支持社会力量和医疗单位参与养老产业,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发展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模式。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人工影响气候的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巩固扩大双拥共建工作成果。

(二十三)加快建设法治盘山。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努力开创法治盘山建设新局面。强化严格执法,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理顺行政强制执法体制和城管执法体制,推进城管执法向具备条件的镇和园区延伸。保证公正司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促进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二十四)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式治理模式,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实施第三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立完善社会产品和服务提供制度,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绿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救助、法律援助、公益服务等社会管理服务事项。夯实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健全社区(村)组织架构和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和服务资源下沉,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改进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推进基层管理网格化、基层服务社会化。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对公共视频监控和社会信息资源进行大整合、大改造、大应用,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全覆盖;开展常态化社会治安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加强禁毒及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建立网络监管新机制,实现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网上和网下两个战场有效管控,确保蝉联全国“平安县”。建立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推行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保障群众合理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危险化学品、油气输送管道、特种设备和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基础设施以及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抗御火灾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实施“四级联创”工程,探索构建全县中小学、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食材统一配送体系。健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建立生态优势绿色经济为重点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夯实生态为立县之本,围绕加快全域生态化,坚定走生产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宜居新盘山,以生态优势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五)构筑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从生态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出发,依托湿地、河流、水库、绿地等天然生态系统,统筹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和修复力度,着力推进分类保护,全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对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区域实行不同的用途管制,对生态功能高、生态敏感度强、生态系统脆弱的区域设置生态红线,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辽河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完善河流渠系水网工程体系,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和沟塘综合整治,改善水生态环境。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长效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完善生态价值评价、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度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保护、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十六)全面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持以节约优先、减量化再利用为基本方针,实现自然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形成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构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依托湿地芦苇资源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实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良性循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推广应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加强重点石化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力争石化企业单位能耗降至全国同行业最低水平,加快建设绿色产业基地;推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严格环评审查、节能审查和用地预审,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优化存量,控制增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增量。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倡导节水节能节电节地等低碳消费方式,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树立勤俭节约社会风尚。

(二十七)提升生态系统修复恢复水平。强化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保护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生态结构完整。加快生产、养殖、休闲、科普体验为一体的生态示范体系建设,形成绿色思想、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活理念。大力实施集防洪、除涝、供水、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河流、水库生态系统保护,加快实施水系恢复和绿化建设,促进原始生态保护。大力推进湿地退养还滩,扩大植被面积,恢复原生态滩涂。实施城区、镇区、园区、村屯、校园等居住环境的绿化工程,保护好生活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构建田园城市。到2020年,生态生活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全县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95%,森林覆盖率25%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以上,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二十八)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强化污染源头治理,注重环境协同治理,突出大气、水、土壤三大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实施防治行动计划,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实施蓝天工程,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大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扩大县城集中供热规模水平。强化工业堆场和建筑工地等扬尘监管,严禁秸秆和垃圾焚烧,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低尘作业方式,确保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雾霾天气出现频率明显下降。深入实施碧水工程,巩固辽河流域污染防治成果,加强绕阳河水质治理,确保辽河、大辽河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建立水质、水量自动监测和地下水水情、开采利用动态监测网,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运行,到2020年,辽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深入实施净土工程,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鼓励使用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严格控制畜禽养殖产业发展规模,实现生态化养殖、规范化管理;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和处理处置,严控污染场地开发建设审批,深入开展油田作业区和废弃油井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

八、加快人才开发建设,以营造环境、蓄积人才为重点开创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新局面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打造人才支撑核心,聚焦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等重点环节,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优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发展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蓄积长远发展的智力资本。

(二十九)大力开发利用人才资源。优化招才引智政策,实施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人才集聚。实施引进培育计划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主动对接国内高新技术园区及国内外高等学校、知名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和研发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到盘山创新创业,提升新型高端智库资源利用能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为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人才绿卡”行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先满足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落户需求,有效解决各类引进人才的居住、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三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完善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根据人才发展的成长规律、产业规律、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改革选人用人机制,着力破除人才引进、评价、激励、培育、服务等方面的制度障碍,激发各类人才活力。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市场主体评价人才机制,完善人才政策激励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人才工作回报与奖励机制,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推行精细化人才服务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凝聚力。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党政干部政绩评价、培养和选拔机制,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打造一支政治合格、勤政善政、廉洁守法、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出台实施支持鼓励盘山籍学子回乡创业、盘山籍海外留学生服务家乡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深化和延伸大学生士兵征集政策,吸引更多大学生参军入伍,实现人才培养的军地融合。建立辽河油田、华锦集团和大连理工大学等企事业单位与地方之间多通道的人才培养、互助、流动机制。

(三十一)加强人才综合服务管理。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政府、社会和单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实践基地,构建人才发展平台。

(三十二)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流动配置、人才创业扶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措施,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构建和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部门联动、地区联动、万众参与、各显其能”的全社会创新氛围。加强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建设,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广阔舞台和空间,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积极参与国家、省各类学术活动,为高层次人才成长提供优越的学术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十三五”规划是我县未来五年建设与发展的蓝图,是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指南,实现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事关长远、事关全局,全县人民要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奋勇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盘山科学发展新局面,绘制繁荣、富庶、文明、民主、和谐的美丽盘山新画面,为实现盘山“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盘山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预计

2020年

规划

年均

递增%

备注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7.3

201.7

8

预期性指标

2

人均GDP

61936

90986

-

预期性指标

3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7.3

10

6

预期性指标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4.4

200

-

预期性指标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6.9

44

10

预期性指标

6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2706

-

-

预期性指标

7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5700

-

-

预期性指标

8

小微企业数量

249

300

-

预期性指标

9

商务楼宇面积

万平

方米

-

20

-

预期性指标

10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8

30

-

预期性指标

11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2.6

-

预期性指标

12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

亿元

50

88

12以上

预期性指标

13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86

93

-

预期性指标

14

城镇调查失业率

%

2.52

3以内

-

预期性指标

1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全市标准)

%

99

99.5

-

预期性指标

16

城镇化率(全市标准)

%

72.6

78以上

-

预期性指标

17

燃气普及率(全市标准)

%

71

98

-

预期性指标

18

文化产业增加值

亿元

0.7

1.4

15

预期性指标

19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500

23300

10

预期性指标

20

人均期望寿命(全市标准)

80.28

80.65

-

预期性指标

21

千名老人社会养老床位(全市标准)

20.5

35-40

-

预期性指标

22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5

98以上

-

预期性指标

23

单位GDP能耗

万/吨标准煤

0.83

小于0.84

-

约束性指标

24

耕地保有量

公顷

-

持平

-

约束性指标

25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

-

15以上

-

预期性指标

注:①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按现在统计口径测算,如将来统计口径有变,将以新口径测算为准;

②地区生产总值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③年末总人口、城镇化率为常住人口口径;

④“十三五”国家对能耗的考核将作调整,具体所用指标国家还在研究中,由于该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因此须等国家、省明确并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后方能确定目标值。

⑤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为预计数值,有待于统计部门进一步核算。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盘山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220003 ICP备案序号:ICP备案序号: 辽ICP备13003879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2202000001号

联系电话:0427-3554789

foot_img_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