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top_img.png

盘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08-10 浏览次数:615

“十二五”时期,是盘山县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是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期。科学制定符合盘山县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凝聚全县人民意志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建设更加生态、和谐、文明、富裕的滨海新盘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盘山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盘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重大风险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实现了农业县向工业县的历史转变,结束了有县无城的历史,沿海开发开放空间全面拉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又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五年间,国民经济经过多年的积淀,自2007年驶入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实现40%以上的增长,提前完成了“三年翻一番、再造一个盘山”的奋斗目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2009年全省44个县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由2007年的第33位上升到第15位,提前一年实现跨入全省中档以上发展县的目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冲击全国百强县的10个县之一。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80亿元,比2005年翻两番,年均增长3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亿元,比2005年翻三番半,年均增长65.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8亿元,比2005年翻二番半,年均增长47.6%。这些历史性跨越,更加坚定了盘山人民再创辉煌的必胜信心。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多元产业快速形成。五年间,全县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一二三”,发展到2007年的“二一三”,实现农业县向工业县的历史转变,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到“二三一”,达到18:60:22,工业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五年来强力推进招商和项目建设,累计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00个,竣工达产180个,多元产业快速形成。工业产业集聚初步形成,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和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列入辽宁沿海开发开放重点支持区域,盘山县成为“中国建筑防水之都”。杰事杰新材料、振兴生态造纸、环氧乙烷、聚醚醚酮、康泰塑胶管道和金田塑料包装等一批新兴产业和超亿元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新材料、苇纸加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在集聚发展。现代农业迈出坚实步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5家,国际知名的新加坡益海嘉里、台湾大成等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日益明显,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稻蟹种养技术--盘山模式”已推向全国,水稻全程机械化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水利建设连续23次蝉联省“大禹杯”。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新县城、北站商贸区建设快速推进,兴隆石化、华鹏医药等物流企业迅速兴起,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红海滩湿地等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

基础设施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十一五”是新县城建设出形象、见成效、聚人气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日渐完备,一座富有北方特色、水乡风格、园林型、现代化的精品县城正在崛起。2006年百年县庆之际,实现党政机关整体搬迁,结束了盘山20多年有县无城的历史。五年间新县城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建成区总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综合行政大楼、法院、劳动局等11栋办公楼全部交付使用,水利局、地税局、行政审批中心服务大厅等项目即将竣工,龙祥花园、阳光尚城、水岸蓝桥小区等近百万平房产开发如火如荼,硬件水平达到全省一流的新县城高中、污水处理厂、热力供应等10多个公益性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作用,县医院、教学园、交通大厦、星级宾馆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五年间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完成9个建制镇8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31个村屯环境整治任务;部分乡镇移居腾地工程试点启动,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镇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万平方米,新修县城道路41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油路,连续五年荣获省公路建设文明县;提前6年完成安全饮水工程目标。

民生质量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建设和谐盘山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改善民生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每年坚持为群众办一批民生实事,农民人均纯收入始终保持全省前列,2010年预计达到10500元,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切实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县各乡镇全部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被评为“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乡镇全部建立了中心卫生院,村村有甲级卫生所,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2%;全县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保险金社会化发放达到100%;全部实现零就业家庭有一人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荣获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和科技进步示范县;五次蝉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连续14年荣获全省创建文明工作先进县;连续六年被省市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县;连续五年获得省“平安县”称号。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盘山正站在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新起点。

(二)“十二五”时期盘山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市委、市政府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审视盘锦发展,作出了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滨海新盘锦的重大决策,为盘山进一步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十二五”时期是盘山向工业强县迈进的重要机遇期。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艰苦奋斗,盘山各经济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工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时期。综观“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特别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区域间产业梯度为我们引进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提升产业层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重大机遇。尤其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资源型城市转型“三大国家战略”,为加速我县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放大,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多的支持,这对于加快生产要素聚集,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产业集群,向工业强县大步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盘山向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推进期。盘锦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为盘山加速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我们已经拉开了盘山经济发展的城市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了包括太平镇、胡家镇、甜水镇100平方公里的盘山湿地水城,形成了“两区一带一湖一站”的城市建设布局。盘锦高升经济区(高升)、东部新城(坝墙子)两个新市镇纳入全县城镇建设体系,形成了“一主两副”的城市发展格局。特别是随着305国道、西外环、向海大道、中华路的改造和贯通,阜盘高速、疏港铁路、盘营客专、沈盘铁路等即将完工,为盘山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们将举全县之力,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城市和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培训和就业,大幅提升农民各项社会保障,全面促进农民向城区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率先突破。

——“十二五”时期是盘山向“省十国百”目标冲刺的决胜期。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拼搏,盘山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资源优势日益明显、区位条件更加优越。盘锦高升经济区、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已成为省市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综合试验区,将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条件和能力纵向加快前行、横向跨越赶超,这标志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成为实现“省十国百”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时期,特别是盘山人民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和锤炼,全县上下政通人和,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更加解放,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形成了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强大合力、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向上争、对外招、拼命干就一定能完成2013年冲刺“省十国百”的目标。

二、建设生态、和谐、文明、富裕的滨海新盘山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并用好重大历史机遇,以保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根本,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为主线,以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为牵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为建设生态、和谐、文明、富裕的滨海新盘山而奋斗。

(四)基本原则

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时期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抓住机遇跨越发展。牢牢抓住政策性机遇,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发展模式转型贯穿于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全过程、各领域。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增强综合实力,实现奋发崛起全面跨越。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同步改革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的良性互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实现物质、资源、科技、人才、管理的共同驱动。加快发展壮大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新的产业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打造新型产业基地,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构筑安全、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建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治理有机结合,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扩大开放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经济区管理体制创新,把改革创新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现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向“管理高效型、服务快捷型”转变,经济发展向“好字优先、又好又快”转变,实现产业向“落地项目数量多、入园企业规模大”转变。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从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美好生活出发谋发展,把富民惠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平等的发展条件,实现富民和强县的有机统一。

(五)奋斗目标

到2013年末,实现“省十国百”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末,经济主要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省十国百”位次进一步前移。主要指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 %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走在全省各县(市)前列。

——发展布局不断扩展。建立“一城三区”(一城即盘山县城,三区即高升经济区、新材料产业园、东部经济区)的发展空间布局,带动三产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三大经济区”,拉动二产强势发展,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稳步推进一产持续发展,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8∶60∶22优化调整为10∶60∶30。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普及学前和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升学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医疗保障覆盖面达到100%,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发达地区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人民生活大幅提高。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城乡群众,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0元,收入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就业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设优美的宜居环境,实现生态发展格局。新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0%,成为空气、水质、排放的各项指标达到标准的全国生态县。

三、建设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一城三区” 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产业优势互补、土地集中利用、资源实现共享,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完善水电气等相关要素配套,提高承载能力,切实增强盘山经济实力。

(六)加快推进盘山县城建设

全面推进“两区一带一湖一站”的县城建设构架,建设具有北方水乡特色的湿地水城。“两区”即太平主城区和胡家新城区;“一带”即绕阳河景观带;“一湖”即甜水湖旅游产业;“一站”即盘锦北站商贸区。要加快主城区基础设施、行政办公、商业开发和公益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功能。积极推进胡家新城区20平方公里土地一级整理开发,建设连接太平和胡家片区的跨绕阳河大桥,高标准建设绕阳河景观带工程,形成太平、胡家两个片区互为支撑、协同并进的建设格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招商引进府南商业街,大型购物商场、星级酒店以及温泉度假城等商业开发项目,规划开发甜水湖休闲度假区,打造红旗水库湿地景区,繁荣县城旅游业;重点发展高档房地产住宅,打造盘锦北部高档宜居房产品牌;借助盘锦北站交通优势,集中构建石化、医药等物流园区,集聚发展壮大物流产业。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居民10万人,各项功能较为完善,城市规模基本形成。

(七)加快推进盘锦高升经济区建设

高升经济区规划建设“一城、三园区”。“一城”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高升主城区,“十二五”期间完成行政服务、公益事业、人口居住、商业贸易四大区块建设;“三园区”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通用航空产业园、中国新型建材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物流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区、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区、农业科技园五个子园区,“十二五”期间逐步形成规模,达到全省前列。通用航空产业园以中澳航空为龙头,加大合资合作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俄罗斯米—2和米—2A直升机组装生产项目,重点发展航空产业及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维护维修等制造业。新型建材产业园通过改造升级全市防水卷材企业、引进国内国际知名新型防水材料公司,大力发展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积极推广高分子防水卷材,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到2015年,核心区域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

(八)加快推进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

新材料作为我县重点培育发展的支柱产业,利用良好的区域、产业、原料等优势,以沿海经济带为牵引,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依托,坚持走“特色化、科技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和服务平台,构建与塑料新材料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研发体系、原料生产体系、加工制造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塑料专业区域,加快推进改性塑料、工程塑料等新材料项目建设,完善“自主创新、配套完善、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升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到2015年园区产业集聚区域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

(九)加快推进东部经济区建设

东部经济区重点打造“三大基地”建设,即:盘山工业产业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基地。盘山工业产业基地,座落在坝墙子镇,加快引进机械装备、精细化工、印刷包装、改装车、现代物流等产业,作为我县共建共享基地,统筹规划,县、乡镇联合共建,利益共享,努力打造成省级示范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座落在吴家乡,以盘锦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发展载体,大力发展化工产品中间体、采油助剂、催化剂、添加剂、绝缘涂料剂、塑料助剂、水处理化学品、生物化学品、化妆品用原料、医药中间体、低毒高效农药等精细化工产品。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基地,利用沙岭镇、古城子镇、坝墙子镇农业产业化基础,加快高科技、标准化养殖、种植小区建设,重点推进万亩棚菜小区、万亩畜禽小区、万亩河蟹小区和万亩绿色大米基地建设,同时做大做强大米、畜禽、植物制药等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东部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亿元。

(十)加快推进辽河口经济区建设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是盘山向海发展的最前沿,是盘锦向海发展的重要区域,更是盘锦西部向海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通道。按照“一城四镇五区”的格局,做好资源整合和空间规划。重点加快“东郭生态纸业及配套经济区”建设,同步推进“生态旅游区”、“三道沟临港经济区”建设。东郭经济区重点依托振兴生态集团造纸项目,按照苇纸一体化模式,发展产业链完整、配套成熟的纸业产业集群。“生态旅游区”重点依托湿地苇海温泉资源以及鸳鸯沟、万金滩水库等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临港经济区”主要进行港口及滨海新城建设,发展海产品养殖加工,港口物流、新能源等临港产业。到2015年,辽河口中心城区规模10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100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人口集聚10万人。

(十一)加快推进区域开发开放水平

围绕“一城三区”建设,积极主动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坚持以沿海经济带建设为牵动,以优化结构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着力构建向海发展、对外开放与国内国外资源并用、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积极发挥新材料产业园的龙头和牵动作用,用好用足现有战略平台,力争早日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实现对外开放的更大突破。坚持引资引智并重,实现引资引智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结合,重点吸引外企、国企和知名的民企落户盘山,设立总部、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要积极抢抓南资北上、外资涌入、对外开放峰值来到辽宁的重大机遇,不断策划包装推出一系列重大项目,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全员招商,建立高素质招商队伍,引进招商人才,大力开展主题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和专业招商,实现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大出口产品比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区域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中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新体系

坚持以增量为基础带动结构优化,以项目为重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集群为支撑促进产业不断升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盘山经济发展新模式。

(十二)大力培育工业产业集群

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集群化龙头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主导工业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新材料产业集群。立足北方华锦塑料原料优势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政策优势,以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康泰塑胶科技有限公司、金田集团为龙头,以改性塑料、工程塑料产业的发展为中心,加快推进杰事杰TPAC板材、康泰PVC管材、金田BOPP新型抗菌薄膜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工程塑料、塑料模具、塑料助剂等新材料产业,构筑工程塑料的下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较大的规模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形成改性塑料和工程塑料的产业集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塑料产业集群,将杰事杰新材料打造成世界最大的热塑性复合板材材料基地。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挥传统石化产业基础优势和华锦精细化工产品、辽河油田石油副产品资源优势,以北方化学、北燃公司、中润特塑为龙头,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大力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建成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经济、现代化区域,实现精细化工基础优势向精细化工产业强势的转变。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亿元,打造东北地区精细化工工业基地。

新型防水材料产业集群。利用辽河油田稠油、超稠油和高凝油的资源,以辽宁大禹防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防水材料产业改造升级,引进国内外知名新型防水材料公司,努力发展清洁、环保、高科技含量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等新型防水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建筑防水之都”。到2015年,新型防水材料产业集群产值达到200亿元,建设全国最大的新型防水材料产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芦苇、水稻、棚菜、食用菌、水产、畜禽养殖等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农产品加工业,以新加坡益海嘉里、台湾大成、美国森林蘑菇、东方大农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大内外资农业企业强强联合。发挥政策、交通、资源优势,推进高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沙岭大米加工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承载农产品加工业的平台,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打造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抓住辽河油田、周边石化企业和沈阳经济区对基础装备制造、专用汽车改装市场需求,以通用航空产业园、特种车改装园为载体,以中澳航空,金碧汽车、兴达压力容器、超越金属为龙头,发展通用航空、特种车改装、汽车零配件生产、金属配件等行业,逐步建立强有力的制造业体系,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造纸及芦苇深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芦苇资源,加快芦苇深加工项目建设,着力建设招商和企业落户平台,以辽宁振兴造纸为龙头,推进重点企业实现大型化、国际化发展。重点发展大型制浆造纸、纸制品深加工、包装印刷、造纸相关机械设备制造和物流等产业。积极探索芦苇制品和芦苇食品的研制开发,不断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链条,打造苇纸加工和芦苇系列工艺品、健康饮品、食品和日用品的开发,打造苇文化产业集群,到2015年,造纸及芦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亿元,建设东北最大的苇业纸业基地。

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坚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促进信息高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信息技术、通用航空设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密切跟踪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的技术发展,适时推出其配套产业;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十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重点,立足于盘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全国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具有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管理水平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经济区。

提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稳步提升供给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河蟹、棚菜和畜牧产业,促进产业基地规模扩张。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经济区,快速促进专业村、专业镇的形成。到2015年,粮食生产规模保持85万亩,产量稳定在4.5万吨以上,建成40个万亩高标准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1000个设施蔬菜小区,新增设施面积5万亩;新建、续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50个,规模化养殖、清洁化生产比重均达80%以上,全年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亿头(只)以上;充分开发利用好我县现有的近1000平方公里海域滩涂资源,特别是33.6万亩滩涂资源,抓好种苗基础设施、海洋关键技术研究、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近海生态立体养殖、近岸综合养殖开发等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发展好海参、对虾、海蜇等海洋水产精品养殖和浅海文蛤、四角蛤蜊、沙蚕、泥螺等贝类增养殖,打造我县沿海海洋水产精品养殖带。利用好我县62万亩稻田和85万亩苇田资源,全面实施百万亩河蟹养殖工程,向全国推广稻蟹种养新技术“盘山模式”。全县新增1个专业镇、20个以上专业村。努力打造闻名全国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北方最大的河蟹集散地,全省有竞争力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市较大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到2015年,全县“三品”认证面积要达到150万亩以上,农产品认证率达到80%以上。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县乡有检测中心、产地有检测站、加工企业和市场有检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进品的检测,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合作社项目建设,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发挥农业服务组织体系作用,加强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通过合作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构建公共植保体系等项目,把合作社制度引进到农业生产各领域和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基地农户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引导合作社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创建和营销品牌,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帮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到2015年,新增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200个以上,带动农户超过8.5万户,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92%以上。

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着重建设高升农产品交易中心,借助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使其成为联结沈阳、覆盖全省,辐射东北三省、北京、天津和内蒙的中国北方“菜篮子”。组织实施好胡家河蟹、沙岭大米等市场的扩建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将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县、乡开办农产品超市。到2015年,全县新增70家新网工程连锁店。积极参加大米、河蟹、蔬菜等交易会和其他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推动我县农产品流通实现横向发展,打开知名度。

提升技术成果转化水平。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加强县乡村三级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好金农热线盘山县呼叫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县农村“电脑进村”,推进农民上网工程。整合全县职教培训资源,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到2015年,全县70%以上的农民具有较高农业技术素质。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到2015年,水稻等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力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加强河道疏浚、灌区改造、泵站改造等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增强抗旱除涝功能。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继续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稳产高效。

提升农业投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扶持资金为导向、以农民和龙头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依托、以吸引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经济区、高标准基本农田、设施蔬菜、水稻全程机械化等特色农业项目的开工建设。

(十四)大力发展服务业

将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营造加快发展的空间和政策体制环境,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新格局。

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利用滨海大道、盘阜高速公路、营盘高铁、秦沈高铁、沈阳到辽滨的城际铁路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兴隆石化物流、华鹏医药物流和友谊物流等项目,形成完整的物流体系;完善建设市场体系,将胡家河蟹市场建成全国性专业市场,将高升农产品市场、沙岭粮食市场建成区域性农产品物流节点。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业市场秩序,统筹发展住宅地产、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加快推进香港信兴发集团府西40万平方米商住开发、大连广达集团40万平方米高档住宅、大连鼎隆集团30万平方米水岸蓝桥小区、辽河油田恒泰利集团160万平方米丽景湾小区等一批住宅地产项目,加快推进已签约的珠海华发地产、广东世荣兆业两家上市房产公司共同打造的4700亩的府南商住区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主题商业广场及商业步行街、城市中心水景主题公园、体育健身公园、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等商业地产项目建设,健全县城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新领域,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兴业态,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努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地方金融机构,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湿地资源、产业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湿地文化之乡、历史文化之乡、“红色”文化之乡、特色民俗文化之乡和名人文化之乡几大特色品牌,全力推进适合本土发展的湿地文化产业、草编文化产业、印刷包装创意产业、会展博览产业、文化物流等产业。筹建大米等特产博物馆,修缮大荒得胜碑、李龙石故居,丰富沙岭革命烈士陵园、于喜彬烈士纪念塔等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形成资源与特色、文物与历史遗迹相结合的拉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整合湿地文化、民俗文化、海河文化、地质石油文化和历史人文文化,提升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依托万亩原生态红海滩、百万亩浅海水域等生态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湿地旅游项目;加快建设胡家红岩村、甜水创业村朝鲜民俗风情街建设,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引进旅游开发企业开发红旗水库、甜水湖等水体资源,挖掘宗教资源,联通医巫闾山,发展生态休闲、宗教文化旅游;扶持鑫安源绿色生态园、东晟园艺基地,发展农业特色旅游。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五、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突破

深入研究、全力用好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统筹城乡经济、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一体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全域城镇化。到2015年,力争达到路网全面打通、环境有效改善、功能基本完备、产业初见雏形、人气不断提升的阶段性目标。

(十五)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坚持以县城、三大经济区(园区)建设为依托,构建“一城三区”的发展格局。加快县城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公益设施、住宅开发、商业开发四大工程,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融入全市经济发展主轴线。加快盘锦高升经济区、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和东部经济区规划建设进程,坚持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三规”合一,引领城镇化建设;同时完善经济区管理的体制机制,探索经济区内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土地经营、社会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形成以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建设格局。

(十六)统筹城乡管理模式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实现县城城区化管理。推进小城镇实施社区管理模式,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制定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的配套政策。推进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保和公共服务模式。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依法将整理复垦增加的土地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还建和产业项目用地,实现土地占补平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到2015年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80%。

(十七)统筹城乡社会资源

加快建设以县城为核心发展区,以高升、胡家、坝墙子三个城镇化试点镇为辐射带动区,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社会性关键项目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整合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就业等资源,形成较为完备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努力实现全县农村客运公交化,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交通物流体系;以县域内骨干道路建设为重点,实施国道庄林线(G305)、省道库二线(S211)、省道中新线(S210)、省道大锦线(S308)、省道大盘线(S312)、省道沈盘线(S302)、盘锦北二环、东二环以及甜石、石欢、双沙等道路新建大修工程,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实现与环市公路有效衔接,形成畅通的公路网络,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改变农村能源使用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秸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逐步取消农村燃烧秸杆取暖。加快城乡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垃圾清运处理能力,实现城乡垃圾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

六、打造幸福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把建设和谐盘山摆在突出位置,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形成共享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

(十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坚持富民优先,合理调整分配收入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设就业服务保障平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十二五”期间全县实现新增实名制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十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继续加强社保基金征缴力度,增强社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社会化发放100%。加快推进各类保险、基金区域和城乡一卡通,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办理。创新救助程序和方式,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科学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社区建设纳入县城发展建设规划,建立起与县城、经济区建设相匹配的新型社区,不断提高全县社区发展建设水平。开展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二十)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惠民措施,增加政府支出用于社会事业比重,加强公益设施建设投入,形成较为完备的城乡公共事业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打造教育强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抓好学前教育一乡一园,继续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成果,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中心,“十二五”末期职业教育在校人员2万人,职业培训人数5万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好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托老馆和广播电视中心以及乡村文化站、健身广场等服务设施,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争创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大力开发云雨资源,提高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发展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残疾人、人民防空等各项事业。

(二十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围绕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扎实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继续健全信访工作九大体系,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督查督办工作制度。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信访问题。修编修订社会治安、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强化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开展“平安乡镇”、“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争创全国平安县,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推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以绿色产业、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提高资源环境配置效率和县域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土地、水、井盐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循环经济试验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实施植被恢复、中低产田改造、土壤污染治理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发展和壮大以清洁生产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深入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推广“七位一体”生态沼气模式,开展生态村镇创建活动。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确保约束性指标达标排放。加快推进县城绿网、水网景观工程建设,树立盘山生态宜居形象。2015年,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5%,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七、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健全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建立思想保障机制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六站排头”和“五个一流”等创建活动,促进全县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团结实干、敢打硬仗、善于创新的氛围,打造一支作风硬、能战斗、乐奉献的干部群众队伍,真正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加快盘山发展上来。继续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活动,坚持以党校为阵地,综合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对全县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行动上务实攻坚的热情。坚持不懈的实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经常性的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去省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中解放干部思想,发现建设差距,树立发展信心,激发全县干部群众的斗志和豪情,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十四)深化行政管理机制

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机构,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盘锦高升经济区管委会的经济区管理体制,探索经济区内和经济区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划分经济区与乡镇(街道)的职能,明晰经济区管委会与乡镇(街道)的责权利关系;结合发展实际,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格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

(二十五)健全软环境保障机制

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从制度、机制上规范执法管理方式和程序,切实做到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企业依法经营、社会事务依法管理;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提高各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完善一站式、代理制服务方式,对企业服务实行零距离,对企业经营实现零干扰,不断规划审批手续,全力为企业服务;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打造“诚信盘山”。做到制度公开、政策透明,在全社会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树立人人关心招商,人人都来亲商、安商、扶商的氛围;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以服务企业、提高效率为出发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度建设、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竞争秩序上来,切实让企业满意,让投资商放心。

(二十六)优化产业评价机制

严把产业准入关口,对不符合区域规划、产业方向、环保要求、投资强度、效益要求的产业和项目,要严格禁入。突出产业运行质量,使产业评价更加注重产业定位的准确性、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产业结构的均衡性,要创知名品牌,建设大企业,发展集群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按照“企业大型化、产业特色化、布局园区化、发展科学化”的发展思路,以县城和经济区为依托,把新材料产业园、高升经济区等迅速发展成为作为做强工业的突破口和企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平台,使骨干企业朝着原料供应基地化,销售市场网络化,生产程序化,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十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环保培训,提高管理决策者的环保意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一票否决;落实污染控制有关政策,进一步论证修编《盘山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6-2020年)》,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完成生态县建设指标,争取国家命名;严格执行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率准入标准,杜绝“非禁即入”行为,有效遏制盲目扩建和重复建设,将环评作为前置环节,狠抓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确保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狠抓建设项目环保审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对新上的投资项目,土地、城建、发改、环保等政府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严把审批关口,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使环境保护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共识,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产业,按照土地规划和土地政策,严格规范土地供给,扩大发展占用资源少、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形成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二十八)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完善干部、人才选拔任用和引进机制,加快人才工程建设,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宽松环境。在干部任用上,完善干部选拔培养措施,把“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人才选拔上,要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各项工作,面向全社会实行公开选拔、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方式,形成档案归卷、绩效考评、奖优罚劣的奖惩机制和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在人才引进上,要积极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引进高层次和急需人才的条件,给被引进者以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的投入,加快建立人才评价、使用、分配、奖励和社会保障等机制。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相结合,围绕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石化接续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业、生态农业等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建设人才,抢筑适应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高地。

(二十九)完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

坚持抓经济与抓创新一并推进,坚定不移的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盘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持个人和企业大力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积极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创办研发中心。“十二五”期间,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平台。依托远孚化工、杰事杰、金碧公司等龙头企业和展鹏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积极组织运作成立石化产业、工程塑料产业、专用汽车制造产业和种苗培育中心、北方稻田种养新技术五个研发中心。以研发中心为依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做大做强的可持续性,形成产、学、研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十二五”发展蓝图壮丽而宏伟,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争创百强、改善民生为总体目标,动员和带领全县人民,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再迈新步伐,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建设生态、和谐、文明、富裕的滨海新盘山而努力奋斗! 

下一篇: 没有了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盘山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220003 ICP备案序号:ICP备案序号: 辽ICP备13003879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2202000001号

联系电话:0427-3554789

foot_img_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