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通知公告

外来入侵植物的踏查与防治方案

发布日期:2025-05-30 浏览次数:94

一、总体目标:

1.确定路线:设置踏查路线和踏查点.

2.识别与确认:准确识别目标区域内存在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

3.实施控制:有序开展清除、控制或遏制行动。

4.监测与评估:持续监测防治效果和入侵动态,评估方案有效性并适时调整。

二、工作内容:

(一)调查监测对象和内容针对边境地区、粮食主产区、重点内陆口岸等高风险区域,选取部分县区,对区域内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开展全面调查监测(类似面上调查包括陆地边境往来口岸粮食主产区港口)

(二)调查监测目标基于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在重点区域开展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常态化调查监测工作,常态化监测33种外来入侵植物。进一步掌握农田生态系统等区域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扩散趋势及危害程度,为开展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三、基本流程与方法

(一)踏查

1.踏查时间根据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选择在其开花期或结实期进行踏查,一般6月—7月

2.踏查地点关键节点交通要道进出县域的起止点,河流进出县域的起止点,水库、湖泊的入水口和出水口,车站,码头,机场,种养殖基地,生产资料集散地,快递公司包裹集散地等关键区域关键节点周围1~5千米农田生态系统。设置踏查路线和踏查点

3.踏查路线:“三覆盖”,即覆盖县域内所有13个乡镇、覆盖县域内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发生的所有生境类型、覆盖所有踏查关键区域。

4.踏查点:在关键区域内选择典型区作为踏查点。踏查点面积不小于50亩,要包含多种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如园地)设置不少于5个踏查点,原则上分布在至少3个乡镇。

5.踏查方法:平行线法、三线法、对角线法、“Z”字路线法等。

旱地、水浇地、果园、茶园等可采用对角线法或“Z”字路线法等;水库、湖泊、坑塘、水田等可采用三线法或对角线法;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河流、沟渠等可沿两边选取平行线法

6.踏查内容记录踏查点面积、生境类型、入侵物种名称、危害对象、发生面积、有无治理措施等,拍摄踏查点图片,手机APP填写“县(区、市、旗)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记录表”(见表1-1)。同一物种在踏查点内不同生境多次出现的,需要分别记录。

7.发生面积统计方法

1发生于农田、果园、人工草地、撂荒地、池塘、湖泊等生境类型内的入侵杂草,其“发生面积”以具有明显其他生境类型边界的同种生境类型的面积大小计算。

2发生于河道周边、公路两边等地点的入侵杂草,发生面积小时:其“发生面积”可用GPS测算或目测法估计实际发生面积;发生面积=按照河岸宽度或公路边的宽度×发生的长度;

3)发生于工矿厂区、居民区的发生面积以发生入侵杂草的整个厂区或居民区的面积为发生面积。

(二)标准样地调查

1.样地设置依据踏查结果,发生频次排序或发生面积排序前20%-25%物种可选择样地调查物种,需设置标准样地。属省内新发物种(参考省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成果清单)的,包括清单未记录物种或疑似新入侵物种的发生区域,需设置标准样地。

2.选择入侵植物在当地发生的典型生境(1-3个)作标准样地每个典型生境选3块标准样地。

3.根据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活型(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攀援植物、水生植物等)及危害生境类型,确定标准样地面积,样地面积不小于1亩。

4.针对同一种入侵植物的标准样地之间的间隔不小于1000米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种群的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或样线法完成,确定调查方法后,在同一标准样地内应保持一致,不得更改。

5.将标准样地的生境类型、入侵物种名称、危害对象等调查数据记录手机APP“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见表1-2)。

(三)样方法:

1.随机设置:可根据随机数字,在两条相互垂直的轴上成对地设置,或在标准样地内任意几个方向上,分别以随机步程法设置。随机数字可以用抽签、纸牌、随机数字表等获得。

2.规则设置:又称系统设置,可使用对角线设置、棋盘法设置、梅花形设置、S形、Z形、H形、W形设置等,使样方以相等的间隔分布于标准样地内,或在标准样地内设置若干等距离的直线,以相等的间距在直线上选设置样方。

3.限定随机设置:以规则设置的方法,将标准样地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区域,然后在每个划分的小区域内随机选设置样方。

4.代表性样方设置:主观地将样方设置在有代表性的区域和某些特殊的区域。根据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发生生境选择合适的样方规格,样方大小通常为1平方米。在每个标准样地内设置3~5个样方,每两个样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0米。记录调查样方内目标物种盖度(目标入侵植物垂直投射到样方内阴影面积比)。

案例: 公路两边入侵植物豚草样线调查法样签垂直向下插入样点,样点内是否有豚草,是为1,否为0,统计两条样线20个样点,共计有多少个样点有调查的入侵豚草。如共有5个点有豚草,则豚草发生频度为25%

三、防治阶段

(一)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预防新入侵,对已入侵的采用多种方法组合早发现,早治理对零星分布或新发现的入侵点,力争彻底根除优先选择物理和生物防治,谨慎使用化学防治,最大限度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根据物种特性、入侵阶段、生境类型、社会经济条件选择最合适的防治方法认识到入侵植物管理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制定长期监测和管理计划;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鼓励社区参与发现和防治。

(二)防治方法

1.物理方法:人工拔除(确保清除全部根系,尤其是根茎类)、刈割(在种子成熟前反复进行,耗尽养分)、挖掘、覆盖(使用遮光布、地膜等闷死植物)、火烧(需严格控制,注意安全及生态影响)。

2.物理防治关键点:妥善处理清除的植株(如深埋、焚烧、高温堆肥),防止二次扩散;在种子成熟前进行。

3.化学方法:选择性强、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的除草剂;采用点喷、等方式精准施药,避免飘移伤害非目标植物;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范(浓度、剂量、时机、安全间隔期)。

4.化学防治关键点:进行小范围试验;做好施药人员防护;避开敏感区域(水源地、授粉昆虫活动区、濒危物种栖息地);记录用药种类、剂量、时间、地点。

四、监测与效果评估阶段

(一)持续监测:在防治区域及周边设置固定监测样地/样线。

1.定期复查,记录:(如防治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之后每年)目标入侵植物的复发情况(数量、覆盖度变化)新萌发的幼苗。非目标植物(本地物种)的恢复情况。是否有新的入侵物种出现。防治措施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对土壤、水质、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利用手机APP监测系统软件更新分布图   

(二)效果评估:

1.短期评估:主要评估防治操作的直接效果(清除率、死亡率)。

2.长期评估:评估入侵种群的控制稳定性、本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防治措施的成本效益、方案的可持续性。

3.评估指标:入侵植物种群密度/覆盖度下降率、根除成功率、本地物种丰富度/多度增加率、防治成本(单位面积)、公众满意度等。

五、预防与公众参与

(一)阻断传播途径

1.加强检疫:对可能携带入侵植物种子或繁殖体的物品(如苗木、花卉、土壤、农产品、包装材料、交通工具)加强检疫监管。

2.规范引种:严格控制外来植物的引入,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3.清洁设备:在离开入侵区域前,彻底清洁车辆、机械设备、鞋靴、工具等,防止种子和根茎传播。

4.管理废弃物:禁止随意倾倒可能含有入侵植物种子的花园废弃物、堆肥等。

(二)公众宣传与教育:

1.增强意识:通过媒体、宣传册、网站、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识别知识和防治重要性。

2.鼓励报告:建立便捷的入侵植物发现报告渠道(如热线电话、APP、网站平台),鼓励公众成为“公民科学家”。

3.社区参与:组织志愿者参与踏查监测、物理清除(如“拔除日”活动)、生态恢复种植等活动。

4.行业指导:对相关行业进行培训,规范操作,防止无意传播。

联系人:赵昕昕      电话:15142732880

盘山县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中心

(盘山县植物保护服务中心)

2025年5月30日

信息来源:盘山县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中心